本篇文字是我閱讀經典作品《主權個人》的讚賞和反思,既可以說是讀書心得梳理本書脈絡、也提到本書框架的不足之處,以及為何主權個人需要密碼龐克技術與精神,來逃脫甚至對抗雲端封建平台和數位極權巨靈,希望大家覺得讀起來有趣.(本文有GPT5 潤飾協作、內容我有進行檢查校正)
成書於1997年的《主權個人》大膽預言了21世紀大政治的轉變,兩位作者非傳統學院派學者,卻透過廣博的歷史視野提出深刻見解:資訊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密碼學)將徹底改寫暴力與權力的邏輯。時至今日,這本著作已將近有三十年歷史,而其中許多預測最終令人驚歎地貼近現實——例如,作者預見了日後出現的「基於密碼學的網路貨幣」,某種意義上預言了比特幣的誕生。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沿著《主權個人》的思路,從歷史上三次關鍵的「技術—暴力革命」談起:城堡革命、火藥革命與資訊(密碼學)革命。透過這三重歷史透鏡,我們可以理解國家形態如何隨著「暴力技術門檻」的改變而演進,以及在當今資訊時代個人何以可能成為新的「主權單位」。同時,我們也將保持一份冷靜的批判,審視這本書或許過於樂觀而忽略的現實陰影,包括數位封建主義與數位極權的潛在威脅,以及個人在追求自由(數位隱私)路上所需的實踐準則。
PS: 本書作者明確現實地以暴力作為分析社會體制/大政治的核心,沒有一些無政府資本主義者的天真樂觀、認為人性天生會是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 後者如(Milton Friedman之子)法律經濟學大師David Friedman就曾說 :「直接使用武力是一種極差的問題解決方式,通常只有小孩和大國才會採用。」
暴力技術門檻與歷史轉折:從城堡到火藥
作者們提出了解讀社會體制演變和相應道德觀的特殊視角——以技術決定暴力的成本與報酬。簡言之,一個時代的軍事技術門檻決定了暴力的「收益率」高低:如果運用武力劫掠的回報率很高,則大型掠奪組織(如帝國或國家)就有利可圖;反之,若防禦更容易且進攻代價高昂,權力就會分散在較小單位中.歷史上,中世紀封建時代就是一個鮮明例證:羅馬帝國崩潰後,人們學會建造堅固的城堡,據守一方。城堡使進攻變得昂貴而緩慢,一支軍隊想橫掃村莊必須圍攻城堡數月之久才能奏效.在此「城堡革命」帶來的局面下,暴力的技術門檻提高,暴力回報率驟降,封建領主各據城池、割地稱雄,中央政權難以觸及地方,社會處於碎片化的諸侯割據狀態。
然而「火藥革命」的到來再度改寫了暴力邏輯。火藥與火炮的採用使傳統城堡不再固若金湯——巨砲轟擊下再厚的城牆也難以幸免,騎士階層被火槍火炮所淘汰。騎士和城堡的軍事壟斷就此瓦解,中世紀的騎士精神也在槍炮前變得過時。同時另一場資訊技術革新——印刷術——也在動搖著中世紀的權力結構:活字印刷打破了教會對知識和《聖經》詮釋的壟斷,削弱了宗教權威對人心的掌控。隨著火藥和印刷這「雙革新」的影響,歐洲社會步出封建陰霾,出現了新的身份與效忠形式:子彈打碎了騎士領主的城堡,也催生了更大規模的政治單位——主權民族國家。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歐洲進入民族國家崛起的時代,各地領土在中央集權君主的炮火下被統一或征服。「暴力的收益」重新走高,大一統的國家機器可以有效武裝庶民(徵兵制與隨而來的大眾民主)、摧毀割據勢力。這正解釋了為何近代早期會出現列強擴張、殖民征服的狂潮——當武力變得高效且經濟划算,民族國家不僅整合了內部疆域,也將觸角伸向全球。
資訊時代的革命:密碼學削弱暴力壟斷
進入「資訊革命」的當代,數位技術再次在改變暴力與財富的天平。現代民族國家的基石在於對境內人口與財產的絕對控制權。直到工業時代,國家能夠有效地保護大規模、固定的有型資產並從中課稅,因而國家得以崛起並鞏固其正統性。但資訊時代,最重要的資本形式——知識、技能、金融資產——高度流動化,甚至可以化為位元躲藏在無形的網路空間中。此時代的個人猶如插上翅膀的牛群,可以飛離傳統牧場的柵欄(數位遊牧和一人公司等);而國家就像試圖用籬笆圈住飛牛的牧場主,其對財富的課稅與控制能力大打折扣。由於資本可以無視地理邊界自由流動,傳統以領土主權為基礎的西發利亞體系正面臨解體的衝擊。
隨著微處理器、密碼學和全球通信網路的普及,國家的暴力壟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密碼學是一種關鍵性的「防禦性技術」。個人如今可以將資產數位化並透過加密技術自我保管,避免傳統金融機構的觸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出現,使資金轉移不再需要經過國家控制的銀行管道——資金在一個公共但難以被國家機器控制的帳本上瞬間移動。例如,本書曾預言過的「網路貨幣」與「網路經濟」如今已成為現實:隨著穩定幣與去中心化金融的興起,資本流動彷彿真成為超流體,個人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司法管轄區(所謂“主權的商業化”,競爭性的管轄區提供服務給富裕個人),甚至可以像企業一樣「選擇」政府。而這一切交易記錄在國家難以干預的分散帳本上,印證了書中「個人將擺脫政府壓迫」、「財富持有者將能繞過國家對貨幣的壟斷」的預言正在成真。
更關鍵的是,強大的加密技術正在降低國家對財富施加暴力的可能。透過密碼學,財產可以被鎖在只有個人知道密鑰的數位保險箱中;政府若沒有密鑰,單憑暴力也無法像沒收實物財產那樣輕易查封、課稅、攫取數位資產。正如作者所言,密碼學的廣泛應用等於宣告了「財產正從暴力中脫身」:未來那些掌握高技能、創造高價值的個人,可以將經濟活動和財富積累搬到領土管轄之外的網路空間,國界對他們而言變得形同虛設。國家發現再也無法有效向這些全球流動的數位精英課稅,其財政基礎將被動搖。為了阻止富人和資本出走,政府也許會試圖出狠招,比如祭出懲罰性稅收或人質劫持類型(想想Telegram 創辦人)的嚴厲手段,甚至破壞那些促成個人自治的技術(例如要求通訊軟體開後門等)。但書中指出,這類專制舉措只會加速精英出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民族國家日漸空心化,淪為僅剩照顧留在原地的一般民眾的「保姆國家」。在極端情況下,未來的國家或許變成一種為窮人服務的社福殼架,而真正的財富創造者早已成為自主流動的主權個人。(貧富差距擴大、合作更強調信任等等都將是福利國家強制力下降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資訊技術對國家權力的挑戰遠未止步於此。在隱私技術領域,新一輪博弈正醞釀著對國家征稅能力的終極挑戰。目前許多區塊鏈雖採用假名地址,交易仍可被追蹤分析。然而隨著零知識證明等強隱私技術日趨成熟(例如Monero和Zcash等加密貨幣已實踐這些技術),未來的金融交易有可能實現完全匿名和不可追蹤。一旦全球化的數位金融系統結合了強大的隱私保護,國家稅務機關將面對一道無法穿透的黑箱,再也無法有效識別交易雙方和應稅所得。這幾乎是「去監管」的最終形態——當國家失去課稅能力,也就幾乎喪失了提供公共服務和實施管治的基礎。正如書中所言,法國大革命以民族主權取代了君主主權,使「國家」取代「國王」成為權力主體,但權力仍局限於領土範圍內。而如今加密貨幣與密碼學技術引領的這場革命,則是以網路主權去消解民族國家的領土主權——這不僅是權力主體的轉移,更是權力結構的去中心化和非國家化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前:舊的世界正在解體,新秩序隱現雛形。在這個新世界裡,個人可能被賦予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力量,成為主權個人.
樂觀之外的隱憂:數位封建主義與極權幽靈
然而,《主權個人》的觀點在令人振奮之餘,也帶有一絲過度樂觀的烏托邦氣息。作者熱切描繪了加密技術如何讓個體擺脫國家掌控,但或許低估了資訊科技作為雙刃劍的現實:正如密碼學可以賦權個人,資訊科學也完全可能促成新的數位暴政(尤其是透過演算法如虎添翼)。事實上我們今日所見正是兩種相反趨勢的拔河——一方面是個人透過科技尋求自由,另一方面是新的數位封建領主和電子極權在陰影中壯大。(當代世界中的直接物理暴力確實下降,但是政府與企業對於個人的思想行為都有深刻掌握遠超前人)
首先值得警惕的是興起中的「雲端封建主義」(科技封建主義)。矽谷科技巨頭們憑藉對平臺渠道的掌控,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數位權力結構。他們壟斷了資訊流通和網絡基礎設施,以封閉的演算法支配使用者的注意力和行為,將數十億網民變成被圈養的「雲端農奴」,源源不絕地為其生產可獲利的數據。在這套新體系下,平臺資本透過收集租金而非傳統商品買賣來積累財富——例如Google、Amazon、Facebook等巨頭搭建的生態,使各類服務和應用對其產生依賴,用戶和第三方企業、甚至是中小型政府都不得不向這些「數位領主」進貢租金.自由市場的競爭秩序讓位於壟斷型的數位農奴制,少數「雲端資本家」攫取了經濟剩餘,大多數人淪為缺乏議價能力的依附者。在某種意義上,這與中世紀封建制度異曲同工——只不過領主從土地貴族變成了手握數據和算力的新貴。當人們的生活日益離不開若干大型平臺提供的服務(社交媒體、線上支付、網購、搜尋引擎等),我們實則置身於一座無形的數位莊園中,演算法和使用者協議構築了高牆深壕,而使用者則心甘情願甚至不自覺地將個人資料與隱私拱手奉上,換取方便與娛樂。封閉的演算法意味著我們看見的訊息、受到的推薦都經過平台精心安排,缺乏透明監督;個人在數位公共場域中的發言權亦受制於少數公司的政策與審查(甚至會因為寒蟬效應自我審查)。因此,資訊革命帶來的未必全是個體解放,也可能是新的數位階級制度:少數掌控資料與運算資源的特權者統治著廣大依附的數位農奴。
同時,數位極權主義的幽靈也在現代國家中遊蕩。我們必須看到,科技賦予個人力量的同時,也賦予了政府前所未有的監控和操控能力,這是《主權個人》作者並未預見的黑暗面。在反恐、安全等旗號下,各國政府已建構起龐大的電子監視網絡:從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透過《愛國者法案》等法律大幅擴張對公民的數位監控,許多措施已逾越了原本憲法和權利法案所允許的界限。批評者指出,大規模監控將社會推向「監控國家」或「電子警察國家」的深淵——公民自由受侵害、政治異議者處處被數位天網捕捉,國家權力得以極致延伸到每個角落,從而帶有極權主義色彩。西方民主國家有斯諾登曝光的PRISM計畫,東方極權國家則有愈發完善的防火長城、社會信用體系、人工智慧驅動的全天候監控。這些現實提醒我們:資訊技術本身並不保證自由,它可以服務於解放,也可以淪為壓迫工具。如果我們安於便利而放棄對隱私的堅持,最終可能換來一個數位老大哥無處不在的世界。
綜上所述,在密碼學革命所開啟的機遇之外,還潛伏著數位封建和數位極權的風險。《主權個人》或許低估了這些失去隱私和大監管的逆風,即使直接暴力下降、沒有隱私也會侵蝕財產權。然而了解這些隱憂並不是要否定資訊革命帶給個體的可能性,而是提醒自由從來不是自動到來的恩典——它需要透過個人主動的努力與抉擇去實現。
密碼龐克精神:通往主權個體的實踐道路
Peter Thiel:「AI和加密技術代表了資訊時代兩種對立的未來:AI偏向集權統治,而加密則傾向權力下放與個體自由。如果說人工智慧是共產主義的,那麼加密就是自由意志主義的」
當我們迎來資訊革命的挑戰與機遇,每一位渴望成為「主權個人」的現代人,都需要有意識地實踐密碼龐克(Cypherpunk)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不會從天而降,我們必須主動拿起工具爭取並守護它。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實踐面向:
- 自我託管(Self-custody):培養對自身資產和數據的掌控力,而非完全依賴第三方機構。這意味著學會自行保管加密貨幣錢包的私鑰,儘量避免長期將數位資產存放於中心化交易所或銀行賬戶中,以降低資產被凍結、挪用的風險。對個人重要資料,需要使用自主掌控的雲端或本地備份方案,減少對大型科技公司雲服務的依賴。
- 去平臺化:在可行情況下,優先選擇去中心化或用戶自治的平臺,減少對壟斷性科技巨頭的依附。例如,個人網站的內容分發網絡替代YouTube等集中式網站、使用信箱登錄而非Google登錄等。必要時,可以透過技術手段(如使用自架服務器、網站、儲存等)實現對既有壟斷平臺的部分「出走」,提升自己的數位自主性。
- 擁抱開源工具:優先使用開源軟體與協議,因為開源代表了透明和可審計的信任機制。不論是作業系統、辦公軟體還是加密應用,開源社區的產品通常更尊重用戶自由和隱私。透過參與開源項目或捐助開源社群,我們也在為建立可信賴的技術基礎出一份力。在開源世界裡,用戶可以真正了解手中工具的運作原理,並對其安全性進行獨立驗證。
- 重視隱私的數位行為:將隱私權視作數位時代的珍貴資產,處處謹慎對待。在通訊上,選擇端到端加密的信息服務(例如Signal這類安全通訊應用),而非明碼傳輸的普通訊息平台。在電子郵件上,使用像ProtonMail這樣的加密郵件服務,確保信件內容只有收發雙方可讀。對於金錢交易,善用隱私幣種或技術(如XMR等注重匿名性的加密貨幣),避免將全部財務活動暴露在公共區塊鏈或金融機構的監視視野下。瀏覽網絡時,經常清理cookie,必要時使用VPN或Tor等工具匿蹤行蹤。記住:你的數位足跡就是你的數位身份(數位財產),而保護這份身份免於不當曝露,正是捍衛主權個人的要義。
當然,上述實踐只是個開始。更廣義的「密碼龐克精神」還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倡導立法保障網絡隱私與開放原則,同時警惕政府和企業的越界行為。
結語
在城堡與火藥鑄就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看到了技術如何塑造權力;而今資訊與密碼學的洪流再次沖擊著既有秩序。「主權個人」的崛起是這場劇變中令人鼓舞的遠景:個體有望憑藉技術力量擺脫暴力的羈絆,享有前所未有的自主與自由。但是,我們也須清醒地認識到,自由的新世界並非天堂,它同時夾帶著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的混亂挑戰與隱私喪失。
總的來說,《主權個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21世紀的宏偉圖景:當暴力不再「划算」,當財富能夠從暴力中隱身而去,傳統民族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讓位於新的權力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有潛力成為自身的主權者。然而,實現這一潛力並非自動水到渠成;我們既要善用密碼學武裝自己,亦要提防數位極權的陷阱。在激昂的理想藍圖和冰冷的反烏托邦之間,唯有秉持理性與行動,我們才能真正迎來一個既充滿自由創新、又能避免淪為暴政缺乏隱私的未來。正如密碼龐克們所堅信:隱私與自主是開放社會的基石,而我們就是自己最後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