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2017 年ICO 熱潮以來,加密貨幣公鏈生態在2025 年已經經歷巨大變化。如今除了比特幣作為資產,以及美元穩定幣(特別是 USDT)進入主流應用外,其他公鏈上的應用場景和資產定價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回歸貨幣的第一原理,從貨幣的三個基本功能來審視公鏈代幣的價值: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本文將結合理論與當前觀察,以一個公鏈從業者的視角深入分析這三種功能如何體現在公鏈發展中,並以「遊樂園、賭場、教堂」三種隱喻來討論對應的生態策略和未來趨勢。
本文由kowei 提供框架並創作草稿,與GPT o3 「深度研究」協作後整理合成
交易媒介的角色:區塊鏈作為「遊樂園」
交易之媒介指貨幣在交換中的媒介功能。對公鏈而言,這體現在用戶支付手續費以使用區塊鏈,以及區塊生產者(礦工/驗證者)從區塊中獲取收益。在這裡,我將公鏈類比為一座「遊樂園」來解析:區塊鏈販售的是區塊空間和交易排序權。前者好比遊樂園的門票(基礎手續費),後者則如同遊樂設施的快速通關票(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即 MEV,透過排序交易獲取的額外價值)。
在以太坊等現代公鏈的經濟設計中,基礎手續費(門票收入)通常會被部分銷毀以減少代幣流通(例如 EIP-1559 機制),而MEV 收入(快速通關費)則越來越多地被分潤給區塊驗證者/質押者。這兩部分都構成了公鏈的“真實收入”,而公鏈的原生代幣則充當了支付這些費用的交易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區塊鏈擴容技術的發展,公鏈的TPS(每秒交易數)不斷提高,基礎手續費的重要性可能隨之下降——長期來看,除了比特幣,幾乎任何公鏈都有潛力超越每秒一萬筆以上的處理量。因此,在未來公鏈收入中,如何有效提取MEV將變得更加關鍵。
從「遊樂園」角度看公鏈經營,要最大化園區收入就需要兩方面著力:一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入場遊玩,二是讓願意插隊享受特權的人付出高價。對應到區塊鏈,一方面是保持低廉的手續費以降低用戶進入門檻、擴大交易數量;另一方面是促進鏈上更多高價值活動,讓願意付費搶先執行交易的玩家貢獻更多 MEV 收入。前者意味著公鏈需要有充沛的擴容能力和足夠多的應用來填滿高 TPS——例如發展簡單的鏈上遊戲、社交應用,甚至數位憑證、供應鏈上鏈等場景,產生海量交易(哪怕單筆交易經濟價值不高,也能累積可觀的手續費總量)。後者則需要公鏈生態中出現足夠多元且活躍的經濟活動,讓套利、清算、槓桿交易等行為有利可圖,進而出現更多願意支付高額優先費的情況。然而以目前觀察,大多數公鏈上真正有用戶的智能合約類型不超過十種,可以說很多鏈的「遊樂設施」並不豐富,難以吸引用戶長期反覆消費。這也是公鏈開發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增加應用的多樣性和黏性,才能提升 MEV 提取的天花板。
從策略上看,不同公鏈對「遊樂園模式」有不同取捨。例如以太坊選擇透過 Layer 2 等方案提升擴容,在保持 L1 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時,將大量交易引流到二層,讓使用者享受低費率。這意味著以太坊 L1 本身可能承載較低的日常交易量,但透過 Rollup 結算等機制依然提取了一部分手續費,並在 L1 保留較高價值的交易和 MEV 機會,尤其是在Base rollup 提出之後,可能連Layer2 之MEV 都可能會由以太坊L1 驗證者捕獲。而高性能單層公鏈Solana則更像是打造一座超大型直營遊樂園,在 L1 上直接提供高TPS和低費率以容納所有人流。未來公鏈在追求交易媒介功能時,需要追求擴容、低費與MEV收益,既要吸引大量用戶入場,也要確保生態參與者(尤其是代幣持有者或質押者)能分享交易活動帶來的紅利,讓公鏈原生代幣更像「股份」那樣因為園區繁榮而提升價值。
計價單位的挑戰:區塊鏈作為「賭場」
貨幣的第二個功能是計量(計價)單位,也就是人們用什麼作為記賬和標價的基準。在加密世界,我將其比作公鏈是一座發放籌碼的「賭場」:公鏈代幣好比賭場籌碼,只有當人們願意用這種籌碼來標價和交易時,它才能取得所謂的 Moneyness Premium(貨幣溢價)。
早期加密社群內,其實流行過幣本位思維:老玩家常用 BTC 或 ETH 來衡量其它資產的收益,比如說某山寨幣漲了多少倍是相對 BTC/ETH 而言。然而隨著市場壯大和成熟,穩定幣(特別是美元穩定幣)的採用率大幅攀升,人們的心智預期幾乎全面轉向USD 本位。交易所的報價、訂單簿和 AMM 池普遍以美元計價,也使得以 BTC/ETH 為本位定價的做法逐漸式微。如今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都涉及穩定幣,約99%的穩定幣市值與美元掛鉤,實質上加密資產交易是以美元計價。過去那種用比特幣當「世界儲備貨幣」的想像,已被現實逆轉:加密市場的高度美元化趨勢愈發明顯。這種改變導致投資者持有公鏈代幣的動機發生改變:除了用少量代幣作支付手續費,幣圈用戶沒有太多理由長期大量持有某條公鏈的代幣,尤其當該代幣缺乏足夠“真實收益”背書時。況且事實上,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條公鏈能透過手續費+MEV 收入實現長期通縮或高額現金流回饋,導致許多公鏈代幣缺乏內在購買動機,表現不佳。
理論上曾流行一種「胖協議」(Fat Protocol)論點,認為基礎協議層(L1)的代幣將因其承載大量應用價值而比單一應用更有價值。然而實踐中發現,僅靠底層技術地位並不足以賦予代幣金錢溢價。公鏈代幣若要成為大家願意持有、交易的計價單位,必須要有能夠用該代幣計價的大型應用或資產池出現。換言之,需要某種爆發性的新應用引導用戶「進賭場買籌碼」,讓大量場外資金(美元)湧入該生態並沉澱在代幣上,才能讓公鏈代幣獲得計價功能上的溢價。回顧加密歷史,每一輪市場狂熱幾乎都對應著這樣的應用場景:例如2017 年 ICO 熱潮時,人們爭相用 ETH參與項目融資,推高了鏈幣ETH的需求;2020–2021 年 DeFi 與 NFT 浪潮,用戶為了流動性挖礦收益和購買 NFT 而大量囤積並使用相關公鏈代幣(ETH/SOL);而最近一輪的 Meme 幣熱潮,大量投機者湧入Solana購買 Meme,也推高了底層鏈的交易量和燃燒手續費。這些例子都說明:當一個加密應用風靡時,它往往形成幣本位的內循環經濟——無論是 ICO 投資新幣種、在 DeFi 中以代幣結算收益,還是買賣 NFT/Meme 幣時以主網幣作為媒介,應用都在迫使資金轉化為特定公鏈代幣來計價和交易,從而暫時賦予該代幣較高的貨幣溢價。
有趣的是,有加密分析人士進一步將這幾輪狂熱用「龐氏盤面」來類比分類。例如知名加密圈KOL 「加密韋馱」提出的三盤理論就認為:ICO 熱潮屬於“拆分盤”(不斷拆分新幣吸引增量資金)、DeFi 浪潮屬於“分紅盤”(一次性投入資金線性分紅收益,如流動性挖礦),而 Meme 幣的崛起則是“互助盤”(資金在參與者間輪轉博弈的模式)。不論名稱如何,這些「盤」的本質都是以幣本位形成內循環:ICO 時大家手裡拿著 ETH 等等去認購新幣;DeFi 協議發幣作為回報吸引存款;Meme 幣則讓人們前赴後繼接盤,期望後來者出更高價。每一次浪潮都帶來大量資金從場外湧入場內,並沉澱在相關公鏈的代幣上。因此對公鏈生態策略而言,如何孕育或把握下一個爆發性應用至關重要——它將是我們的「王牌賭桌」。無論是哪一種,如果能出現一個以公鏈代幣為核心計價和交換的應用並沉澱巨額價值,那將真正賦予該代幣強大的「貨幣性」。反之,如果公鏈生態中始終沒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殺手級應用,公鏈代幣就很難擺脫只當「手續費/燃氣費」的小眾角色。對我們這類公鏈項目方而言,這意味著需要積極孵化生態、引入開發者,並在必要時提供激勵(例如生態基金、黑客松等),以期望下一個引爆點發生在我們的鏈上。
價值儲存的信仰:區塊鏈作為「教堂」
最後一個貨幣功能是價值儲藏,即人們願意長期持有,視其為保值增值工具。在加密領域,這種特質更貼近信仰層面,我以「教堂」來比喻:教堂象徵著信念與忠誠,一群信徒長期堅守某種價值觀,不求快速回報,但篤信未來。對應加密貨幣,就是那些人們買入後“打死也不賣”的資產,其價格主要由信仰支撐,而非短期現金流或投機熱度。
從投資角度講,不管是股票還是幣,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無非是買方多於賣方。驅動買入的理由千差萬別:有人著眼於現金流回購(把代幣當作遊樂園的股權看待,有實際收益支撐),有人沉迷於博弈快感(將代幣當賭場籌碼期待一夜暴富)。然而,加密市場中最強大的買入動機往往是源自純粹的信仰——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接盤者(先信者賣給後信者)。比特幣是經典案例:早期的數位黃金敘事、去中心化避險資產的定位,培養出大批“信仰者”,他們口號是“HODL”,不論牛熊都堅定持有,這種信念支撐著比特幣穿越無數次暴跌而愈發強大。而在非比特幣的加密項目中,也有不少走信仰教堂路線的案例:例如 XRP、ADA、HBAR 等老牌幣種,它們各自聚集了一批忠實擁護者,長年相信項目終將改變世界(哪怕當前缺乏明顯的落地應用)。以 XRP(瑞波幣) 為例,儘管 XRP Ledger 本身因缺乏智能合約導致生態發展有限,甚至許多 XRP Ledger 上的應用其實並不需要持有 XRP 代幣;但這並未妨礙 XRP 長期雄踞加密貨幣市值前列(2025年中升至第三名),因為背後有無數信徒(XRP ARMY)堅信 XRP 終將替代 SWIFT 成為全球匯款的新標準。XRP ARMY 他們的執著甚至形成自我實現預言:隨著代幣價格上漲,Ripple 公司資金更加充裕去拓展銀行合作、參與投資收購傳統金融基建,從而推動 XRP 願景逐步逼近現實。
這種「價值儲存型教堂」路線,所追求的並非網絡效應或當前使用數量的爆炸式增長(與其說更看重 Metcalfe 定律,不如說更看重 Lindy 效應)。Lindy 效應告訴我們:某項非易逝事物存續時間越長,就預示它未來存續時間可能越久。應用到加密領域,一個項目活過了多次市場週期,仍保持社群熱度不減,反而會因時間累積增強公眾對其長期存續的信心。因此,「教堂」型項目往往不以短期用戶量取勝,而以長壽和持久信任取勝。只要信徒相信,哪怕項目當下缺收入、少應用,都無礙其“終將改變世界”的敘事,代幣價格就有支撐,甚至能隨著信仰人口增多而節節攀升。這種模式不需要像遊樂園那樣關注十年內的營收,也不需要像賭場那樣不斷翻新噱頭來吸引短期目光——它追求的是「延續千年」的護城河。
不可否認,耐心和信任是整個幣圈最稀缺的品質。在一個資訊瞬息萬變、投資者普遍浮躁逐利的市場中,要建立起信仰堡壘絕非易事。但一旦成功,信仰本身就成了最堅實的護城河。開源代碼的項目彼此功能很容易被複製,真實商業模式或交易所流動性也難以成為長久壁壘(畢竟流動性和渠道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巨頭手中,如 Tether 和 Binance 等)。相較之下,社群的信仰和共識無法被輕易複製或剽竊——它是無形的資產,也是項目方最強大的武器。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一些技術上平平無奇的老幣反而能歷經多年不死,靠的就是一批死忠粉堅守,以及不斷自我強化的敘事循環。這提醒我們,在制定公鏈發展策略時,也要重視塑造願景和價值觀,培養長期持有者的信念。例如以太坊社群對「全球計算機」「ETH is Money, Internet Money」等理念的認同,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信仰驅動,增強了代幣的價值儲存屬性。
需要區分的是,信仰並不等同於短期炒作的“敘事”。後者可能只是某個季度流行的概念(例如某次熱點題材),投機者追逐熱度進場,又隨風轉向離場;而前者是一種長期沉澱下來的共同信念,具有自我實現和自我加強的特質。信仰者會逢低買進並堅定持有,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抬高了資產價格的底部。而一旦這種長期心智建立起來,新加入者往往也更容易被同化為下一批信徒:“XRP 之所以可能成功,在於其有著其他加密項目難以企及的狂熱追隨者 —— 大量社群名人極力推崇它,在傳統金融圈中也有廣泛認知度”。可以說,在信仰建立之後,市場的感知、定位和資源傾斜往往會朝著有利於該資產的方向發展。這種由內而外的正反饋,是教堂模型最迷人也最強悍之處。
結論:公鏈未來的趨勢與戰略考量
綜上所述,我們從「遊樂園」「賭場」「教堂」三種隱喻出發,分析了公鏈代幣作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的不同側面。在實踐中,一條成功的公鏈不一定只能選擇其中一條路徑,而是需要綜合考量,平衡發展:
- 交易媒介方面,必須確保區塊鏈好用、能用。這意味著技術上保持高性能和擴容能力,經濟上制定合理的費用機制,持續讓原生代幣參與價值捕獲。反之,假如我們的鏈既無法提供足夠的TPS支撐用戶,也無法透過協議設計分享交易收益給代幣持有者,那代幣的基本面就會較為薄弱。幸運的是,整個行業在這方面的探索仍在早期,我們有機會參考以太坊和Solana等先行者的經驗,不斷調整策略。在擴容上,是走以太坊的模組化路線(L2 生態)還是 Solana 的單層極致優化路線,需要結合我們社群定位和技術專長來抉擇。
- 計價單位方面,公鏈項目需要主動打造生態“賭桌”。沒有應用,就不會有人長期持有大量代幣在手。我們應該思考:是否能推出某種服務只接受本鏈代幣支付?是否能促成某個現象級的應用在本鏈落地,從而吸引外部資本湧入?這涉及商業發展和生態投資的策略抉擇。例如,一些公鏈選擇重點發展GameFi/NFT,因為遊戲和數字收藏領域有機會創造出對代幣計價友好的內循環經濟;也有公鏈深耕DeFi,希望其代幣成為金融交易的底層抵押品或手續費媒介。我們也需要關注行業趨勢(如前述 RWA、社交金融等),在適當時機全力押注可能的爆發點。但同時要警惕短期潮流過後的泡沫破滅風險,避免生態過度依賴單一敘事。
- 價值儲存方面,則是在技術與應用之外,經營“人心”的課題。這要求我們塑造清晰而富有感召力的願景,維護良性的社群文化,增強代幣持有者對項目長遠價值的信心。定期的開發進度更新、坦誠的溝通,以及對初心使命的強調,都是建立信任的關鍵。同時我們也需要時間的沉澱:隨著項目存續年代增長,存活下來就本身成為一種正向信號(Lindy效應)。在這過程中,切忌急功近利地透支社群信任,因為信仰一旦動搖,重建殊為不易。相反地,一步一腳印累積聲譽和實績,將讓早期信仰者成為我們最堅定的擁護,口碑相傳吸引更多長期資本關注。
展望未來幾年,公鏈領域很可能持續朝“雙輪驅動”方向發展:一輪是技術應用,追求更多交易量和收入,使代幣更有內在價值支撐(遊樂園+賭場);另一輪是社群共識,強化長期持有文化,賦予代幣一定的避險和儲值屬性(教堂)。二者並行不悖,甚至缺一不可。唯有在商業模式和信仰支撐上都建立起護城河的公鏈項目,才能在未來激烈的 L1 競爭和監管考驗中立於不敗之地。
作為IOTA公鏈生態的亞洲區負責人,我寫下這篇備忘錄式的分析,也是對自己的警醒:技術革新日新月異,但經濟原理與人性始終是代幣價值的核心驅動。當我們談論 TPS、討論TVL、吹捧下一個風口時,不妨回到這三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的代幣,憑什麼被廣泛用來交換?憑什麼成為計價標的?憑什麼值得長期持有?只有回答好這三問並身體力行,我們的公鏈才能真正由昙花一現走向基業長青。願我們打造的不僅是一條鏈,而是一座既熱鬧繁華、又歷久不衰的加密元宇宙:白天像遊樂園般創造價值,晚上如賭場般燈火通明,而它矗立的地基,則是信仰之教堂萬丈高樓般的穩固根基。這是我的願景,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