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物理學博士並且開始在IOTA 工作後,對於物理學進展的關注時間下降不少,這絕對不代表我喪失對物理的興趣或是認為物理學不有趣,我仍舊受物理訓練、震懾於物理之美的物理學徒,所以這邊網誌就讓我來分享一下自己最近讀的物理科普書讀書心得、新物理的展望、以及測試GPT 理解能力所帶出來的有趣物理小知識等,歡迎大家回應、拍手與分享了:)
Continue reading…物理
【生活記事】參與會議、實驗室停電與跳電~12/10
我其實知道距離上次整理回顧人生超過兩個月已經有些反常,不過實驗室十一月中以來的各種麻煩事實在是讓我心累,就先稍微暫緩寫生活記事,直到最近這一週才開始系統逐步恢復正常、有心情和心力來動筆XD身為一個非常喜歡說話和表達意見、交流看法的人,憋著這麼長一段時間後整理生活紀錄實在是暢快XD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光陰堆疊產生的人生記事,歡迎分享、留言、轉發、拍手讚賞和捐款.
Continue reading…【翻譯思考】量子冬天:為何量子泡沫對科學有害
我身為量子資訊的PhD(某個意義上是一線從業人員),對於整個產業的樂觀程度在2019年到2021年這兩三年間有相當的變化.這絕對不是說我認為量子計算不再有趣或是重要,我仍舊認為量子資訊會是人類社會整個世代等級的技術突破(需要登月/射月之力),資訊科學與物理科學的深度統一可能是21世紀上半葉最有趣的智力突破,能夠回答大哉問的同時也能增進人類生活品質.不過具體談論領域發展時,就要小心產業過熱產生泡沫、許諾的應用落地時間軸無法匹配冷酷工程現實的問題等.如果單純從外圍大眾傳播來判斷,可能會認為量子電腦從2015年Google 和NASA 購買D-Wave的量子機器開始後,經過了5-6年的精進已達到量子霸權里程碑,將逐步發展、成功脫離學術氣息、邁向商業應用,但是故事絕對不是如此.我這在篇文章將會順著Linkedin 優質好文的思路【Quantum Computing Hype is Bad for Science】(作者是馬里蘭大學的教授),翻譯並加入我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希望大家會覺得有所收穫,歡迎留言分享、轉發讚賞:)
Continue reading…【生活記事】新實驗與量子計算新方向~9/12
不知不覺距離上次記錄生活已經超過兩個月了,週末舉辦了不少次的桌遊聚餐聚會,就比較少時間能騰出來寫網誌.當然累積的時間一長,彷彿就覺得不寫不行、不吐不快,還是向大家分享我在實驗室學術方面的生活故事、還有其他方面的文字(aka 我的人生),希望大家會喜歡光陰堆疊產生的記事,歡迎分享、留言、轉發、拍手讚賞和捐款.
Continue reading…【哲學桂冠獎】科學數據與理論下的「真理」是真理嗎?
本文是我當初第五屆臺大哲學桂冠獎的投稿(2015年自然科學組),最近整理硬碟時發現從來沒有分享過這篇科學哲學的文章,於是便決定稍加潤飾之後公開.雖然是五年前寫的文章,不過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框架和認識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也不用重寫XD 我仍舊記得自己在18-20歲時努力統整自己的世界觀建立架構:科學哲學這樣(認識論相關)的議題也曾經思考不少,當然我後來更關注在奇點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作為深受否證論和演化論思想影響的人,可以說持有本文這樣立場會邁向實驗物理學領域非常正常LOL
PS:和科字相關的後來都在科學研究和科幻作品了[首圖台大新校徽]
Continue reading…【閱讀心得書摘】時空行者:史蒂芬.霍金
本篇是我閱讀【時空行者:史蒂芬.霍金】的書評和所思所想:感謝「中華科幻學會」贈書邀稿,讓我可以在諾貝爾物理獎頒給黑洞領域的時刻,重新閱讀和思考史蒂芬霍金的人生和學術貢獻.霍金身為當代極少數做出偉大學術貢獻並且有大眾知名度深受喜愛的物理學家,實在有太多可以寫的故事.若大家喜歡本文歡迎分享、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XD
本書是雷納這位「新時間簡史」、「大設計」共同作者所撰寫的老友回憶錄,裡面雖有科普內容但絕非科普書、會介紹霍金的生平但不是傳記作品,就是雷納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記錄自己和這位好友十幾年交情的點點滴滴.在其中我們會透過雷納的視角看到霍金的人格魅力、學術成就、感情世界:從聰慧研究生變成卓越物理學家最後成為我們時代的科學巨星.霍金人物形象在書中透過各種雋永對話和幽默深刻小故事顯得立體,即使身體缺陷讓他與外界的溝通方式受限卻似乎沒有阻礙大家認識這個偉大的心靈.
開始進入內文書評之前,先來談談自己對於「時空行者」書名的看法.個人是非常欣賞如此精妙的命名,時空行者既可以是說霍金在時空中遨遊、也可以說他是研習並開拓時空理論的大師,同時代表霍金即使身體完全被禁錮在極為局限的軀殼內難以與外界溝通,他神智仍舊能夠自由徜徉於時空(理論)中.
【星國記事】恢復離子井實驗與擔任MCO大使~8/31
這個月能夠回到實驗室正常工作真是開心,畢竟不能夠當面交談互動的輪班工作實在是不利學術研究和系統除錯,基於實驗進度終於回到三月底的封城前水平、加上CQT好友即將畢業遠揚、還有MCO大使故事,是時候應該紀錄一下中間的進展.即使日常看似永不改變,但是每次我打開日記本就會發現記事份量是充實的難以置信,不寫不行XD 歡迎大家分享、轉發、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
Continue reading…【Nature翻譯】疫情帶讓量子電腦「獲得前所未見」的優質表現
本篇網誌翻譯自Nature短文並加上個人看法,我會採取逐段翻譯接著評論的方式進行,歡迎大家分享、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XD.這篇吸睛標題文章的作者是馬里蘭大學實驗物理巨頭、離子井量子計算新創IonQ 共同創辦人Christopher Monroe(也是我老闆當年的老闆),文章核心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投入後,他們其創造了全自動化校正和遠端操控的量子實驗室」,在這波疫情中產生了極高品質的實驗資料,說明遠端操作和全自動化是量子計算實驗的未來.
個人評論:無人環境會產生高品質資料的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實驗上光是開門關門造成的氣流、人員上下班造成的大樓溫度改變都是可測噪音,所以我老闆Dzmitry 當年在馬里蘭的時候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半夜做實驗,因為系統穩定、資料乾淨.不過實際上在做量子計算實驗的人都知道物理最多佔1成時間,9成時間都是各種維護、除錯、更新與其他系統工程問題,所以實驗室基本上不要說每週、通常每天都要調教…
【星國記事】斷路器政策到半重啟之日常~7/4
這兩個月和之前過得不同,感到漫長且充實而非倏忽即逝,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在家工作/自學,同時沒有找房子和搬家的事情煩心,故有了非常多時間閱讀和思考的緣故.就讓我提煉一下值得記錄的各種面向形成文章,而開始前先依照慣例:歡迎大家分享、轉發、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
Ps:這次我用了不少Facebook鑲嵌的方法分享資訊,對這種iframe的做法也歡迎大家反饋
Continue reading…
【直播紀錄】如何建造優質量子電腦:以離子井實驗為例
昨天我直播相當順利(扣掉最初一分鐘訊號不穩重開直播外),話題非常集中專一、難度也非常穩定、內容基本上就是相關量子物理實驗博士生該有的背景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之後一定會愈來愈好的!文章開始前先依照慣例:歡迎大家分享、轉發、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XD Continue reading…
【直播紀錄】從量子物理到量子資訊:漫談第二次量子革命
為了避免哪天Facebook把直播影片吃掉,我在把影片下載到硬碟儲存後也上傳到Youtube備份(讓大家方便觀看),同時在網誌附上我的直播事前筆記,讓大家日後想找某些問題比較方便,這應該會形成一個新的網誌分類、並且成為直播後的慣例.
由於是昨天我是第一次直播的緣故,話題比較零碎跳躍、內容難度也沒有非常統一、加上有技術問題讓這個直撥被切成兩次,請大家多多包含,之後一定會愈來愈好的!文章開始前先依照慣例:歡迎大家分享、轉發、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XD
Continue reading…
量子機器學習:註腳內不可不知的四個限制
在機器學習(尤其是深度學習)於過去五年落地應用成功、量子計算也開始噴發地邁向主流後,(起源於2008年的)量子機器學習(Quantum Machine Learning)也開始吸引眾人的目光、火上加火的領域.畢竟其彷彿能用量子物理做到古典機器學習做不到的挑戰,產生動輒就是指數加速的演算法,這好到不可思議的光景這到底多少是泡沫(Hype)、多少是實質(Fact)、又或者在科學傳播中漏掉了許多重要的細節呢?
本篇網誌我要帶大家走過一篇關於量子機器學習的經典回顧文章:『read the fine print』 來探討這理論有嚴苛限制條件這問題(當然包含我個人的解讀分析).此論文於2015年刊登在Nature,作者是量子計算理論大師 Scott Aaronson(對複雜度理論有諸多貢獻、同時提出Boson Sampling這個重要實驗),Scott Aaronson的行文非常通順、內容充滿智慧與幽默、也讓人省思,除了在本文中體現之外也可以參考其大作『Quantum Computing since Democritus』.
文章開始前先依照慣例:歡迎大家分享、轉發、留言、拍手讚賞(甚至捐款)XD
實驗進展、高中同學來SG工作~3/ 8
在結束返台假期回到新加坡後不知不覺已經超過一個月了,在累積了可觀的生活點滴、實驗進展、學術思考後,自然又到了網誌記錄的時間,畢竟現在回想起來栩栩如生的記憶很有可能會在幾年內就消逝殆盡.對於本網誌依照慣例一樣是歡迎留言轉發和分享讚賞了:)
台灣行紀錄
這次回台灣照慣例仍舊是開心和朋友玩桌遊、吃飯聊天更新近況,比較不同的是我有特別去找好幾年沒見面的朋友出來交流,如果在這個時間軸沒有把斷線接回來之後應該就不會再聯絡了.當然對於每次都見面的老朋友,也還是能夠近一步交心和解開心結的:) Continue reading…
量子威脅時間軸: GRI智庫報告解析
去年年底在量子霸權實驗正式發表塵埃落定後,我偶然在網路上找到了這份有意思的量子威脅時間軸報告,花了一兩天讀完之後更是下定決心要把這40多頁的優質報告濃縮摘要後介紹給大家,畢竟這年頭要看到量子計算的專業論文、或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唬爛言論都不困難,不過要看到具有參考性的宏觀專業報告就難上加難,而這篇報告以業界至智庫深度訪談學界大頭的形式,讓大家都能在正確觀念的前提下看懂誠屬不易,我自己都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不少洞見.然後這份報告分成簡易版和完整版,簡易版就是完整版的summary,我會帶深入完整版的眉角.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在看完之後本文有所獲得,能在這輪量子hype過程中保持樂觀和冷靜,喜歡本文的話請分享留言和讚賞/捐款吧,你的行動就是對我的支持與肯定:)
TL;DR 封面圖片是本報告(本圖)總結,目前學界大頭共識是15年後就有50%以上機會產生足以破解現行RSA2048金鑰之量子電腦
返台開會:量子機器學習、實驗維修與停滯~1/18
不知不覺快兩個月沒有更新生活技術和實驗室進展了,首先是年末耶誕假大家步調變得比較鬆散、能寫的事情比較少(除了回台開會的部分),其次是這段時間實驗基本上沒什麼進展,自從重疊兩隻薛丁格的貓之後便陷入了各種軟體糾錯和硬體維修的窘境,回顧日記還真的覺得難以下筆的心酸血淚.不過即使每天的進展都有線甚至沒有進展,也累積了不少故事值得寫下來了.如果大家喜歡覺得有趣的話就分享、回應、讚賞吧;)
Overlap實驗進展與Jaren答辯成功~10/8
又到了更新生活近況的時候,本次也是累積了超過一個月才生出這篇生活記事統整,想說生活既然沒那麼有趣就累積多點東西好一次寫完,與其沒什麼內容硬要寫篇文章,不如把那些時間先去寫點別的東西(笑,只要有不停筆耕我相信這個部落格就會持續成長的:)
學術與實驗室
物理實驗的推進速度總是有限,(至少在原子分子光子這子領域)實驗一年能夠有篇好文章就不容易了,所以組上去年11月的實驗文章終於在今年八月底上了arxiv實在是讓人開心,希望最後真會到PRL.新實驗室方面我們完成了swap test overlap measurement(之前談我有這實驗的網誌) ,彌補了之前系統無法執行完整SWAP的遺憾:簡單來說之前的SWAP附帶著個多餘的phase,我們現必須用另外的步驟把他給抵消.這兩個月實驗過程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艱辛和非常智障的錯誤.
論Google 量子霸權實驗(Quantum Supermacy)
從SWAP Test 漫談量子資訊與量子機器學習
如何比較兩個量子態是否相同?
從資訊的角度來思考量子物理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即使我們先撇開詮釋的部分).首先我們知道量子力學世界裡,波動方程式要求資訊是守恆的、意思是所有連續平滑的物理系統演化都是可逆的Unitary operation(光是說到這就已經有霍金輻射引起的「黑洞資訊悖論」,幽微的問題非常多),如果有人能從宏觀掌握整個宇宙波函數,那未來和過去的可能性便盡收眼底.可惜這世界沒有這麼單純,麻煩的是我們實驗上總是沒有看到波函數疊加態(如電子被測量時不是自旋上就是自旋下),不論是哥本哈根詮釋的波函數「塌陷」還是多世界詮釋下的去相干,有個過程使得我們只能讀到波函數的本徵態.這意味著當我們要從波函數提取資訊時就會摧毀它(至少在局部的觀點上),當然透過類似「量子擦除實驗」的例子我們可以透過放棄提取資訊重新看到干涉條紋(疊加態的特徵).
量子計算新霸主:Honeywell
前陣子看到Honeywell 要用Yb171離子井做量子電腦時,我只是既驚訝又欣慰:驚訝的是有製造業、而非矽谷科技業來投入量子計算的競賽(後來發現他是軍工複合體,所以就沒有那麼驚訝),欣慰的是Honeywell 採用的是目前較少企業採用的離子井技術來做量子計算、而非超導體量子位元。說實話,我當時完全不認為他們能夠做到多好,因為除了一篇新聞稿外沒有更多的資訊,沒有論文發表、春天DAMOP海報也沒有過人數字或實驗細節,想說他們實驗應該還在起步,即使能做到匹敵學界一流、也難以和Yb離子祖師爺Christopher Monroe的新創公司IonQ競爭。 Continue reading…